Sp. Pl. 1: 18. 1753.
≡Utricularia racemosa Wall. ex Walp. ≡Utricularia racemosa Wall. ex Walp. Nov. Actorum Acad. Caes. Leop.-Carol. German. Nat. Cur. 19 ( Suppl. 1) : 401. 1843; 广州植物志 605. 1956; 海南植物志 3: 517. 1974.
一年生陆生草本。假根和匍匐枝多数,丝状,粗约0.1mm,具多数短的分枝。捕虫囊生于匍匐枝及叶上,卵球形,长0.2-1mm,具柄,口侧生,背部有1枚钻形、呈喙状的附属物,附属物及口的边缘有腺毛。叶多数,生于花梗的基部和匍匐枝的节上;叶片条形或条状倒卵形,长0.3-2cm;宽0.2-5mm,膜质,两面无毛,有1条脉,基部渐狭并下延至叶柄,边缘全缘,先端圆。总状花序直立,长5-44cm,有1-15朵花,各部分均无毛;花序梗圆柱形,粗0.3-1.2mm,有1-12枚鳞片;鳞片与苞片同形;苞片盾状着生,倒披针形,长1.5-3mm,基部楔形,先端急尖;花梗无翅,长0.2-1mm,在花期直立,在果期开展或反折,有小的乳头状突起;小苞片亦为盾状着生,卵状披针形,长1-2mm;花萼有小的乳头状突起,下裂片近圆形,比上裂片略小,先端微凹,上裂片卵状长圆形,长2-3mm,先端圆;花冠紫色、粉红色或白色,喉部有黄色斑,长0.4-1cm,花冠筒基部的距狭圆锥形,弯曲,长于花冠檐部下唇,花冠檐部下唇宽卵形,先端圆或微凹,基部膨大成一具4条脊的喉凸,上唇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,先端微凹;雄蕊2,花丝长1-2mm,直,花药药室分离;子房球形,花柱短,柱头下唇半圆形,上唇三角形。蒴果球形至椭圆体形,长1.5-2mm,多少背腹扁,成熟时腹面室背开裂,果皮坚硬。种子多数,倒卵球形至长圆状椭圆体形,长0.2-0.3mm,种皮有纵向延长的网格并有乳头状突起,无倒钩毛。花期:6月至翌年1月。果期:7月至翌年2月。
产地:七娘山(王国栋等 7451)、梅沙尖(张寿洲等 4787)、梧桐山(张寿洲等 3971)。生于潮湿岩石上、湿草地、山地水旁和沼泽地,海拔50-815m。
分布: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福建、广东、香港、澳门、海南、广西、湖南、贵州和云南。日本、朝鲜半岛、印度、斯里兰卡、尼泊尔、孟加拉国、菲律宾、巴布亚新几内亚、帕劳、马达加斯加和澳大利亚。